詳情
近年來,筆者先后參與數起農作物種子質量糾紛案件調查鑒定工作。從調查情況看,引發糾紛的種子并非都屬“假冒偽劣”,有的恰恰是通過審定、質量合格、可以合法推廣的“好品種”。
一般認為,只有“壞種子”才會引起質量糾紛;近年來,為何好品種也頻繁地惹出大麻煩呢?調查發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農作物品種繁多,農民盲目購種導致新品種在不適宜區域或地塊種植問題比較突出 近年來,我國育種單位明顯增多,品種從育成到推廣步伐加快,新品種層出不窮。同時,種子市場放開后,經營門檻低,經營門店與從業人數急劇增多,經營者整體素質下降。少數經營者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利用農民購種追“新”求“異”、過度相信新品種心理,盲目調入、銷售新品種以獲取最大經濟效益,一些雖經國家、省種子管理部門審定,但未經過本地嚴格試驗、示范的新品種直接流入市場,導致市場銷售的農作物品種明顯增多。而許多農民受自身科技文化素質限制,在購種時面對繁多的品種時常覺得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盲目相信新種子、貴種子、經銷商推薦種子,致使一些新品種被種植在不適宜區域或地塊(如將生育期較長的中晚熟水稻品種種植在年積溫不足的高海拔地區或陰坡冷浸田塊,將易感病的優質水稻種植在常年易發病的山區溝槽田),這是導致農作物出現減產、進而成為引發種子質量糾紛的主要原因。
優質品種推廣面積擴大,但部分抗性較弱,在特殊災害年份問題集中暴露 近年來,農作物優質品種種植面積明顯擴大。與普通品種相比,優質品種品質好、銷路暢、價格高,但綜合抗性(包括抗病性、抗蟲性、抗倒伏能力,抗惡劣環境與氣候能力)相對較弱,雖然在正常年份、在栽培管理得當情況下,種植優質品種不會出現明顯減產,收入相對較高,但若遇到氣候異常、病蟲害暴發等特殊災害年份,農戶如果應對措施不當,很可能出現明顯減產,進而造成嚴重減收。特別是在氣候多變、災害頻繁、病蟲害種類復雜的山區,同一農作物品種,在不同年份、不同海拔、不同地塊種植,產量表現差異很大,有的農戶去年種植的優質品種表現很好,但在今年卻嚴重減產甚至基本絕收,有的品種在低山平壩種植災年只是略有減產,但在高山溝槽田種植卻出現大幅度減產。在特殊災害年份,農作物優質品種抗性較弱問題常常集中暴露,致使種子質量糾紛在這些年時常出現。
農民科技素質偏低,良種良法未能配套 調查發現,近年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打工后,農民科技素質有所下降。特別是在山區,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絕大部分是農村家庭婦女與五十歲以上的老人,科技文化素質明顯偏低,有的根本不懂種地,更談不上科學種田。眾所周知,農作物“良種”必須與“良法”配套,才能充分發揮出良種的增產潛力,進而獲得優質高效。但由于農民科技素質偏低,很多農民在購種時舍得花錢買優質、高產的“好種子”,卻沒有能力落實配套的栽培技術,很多仍然按照常規方法栽培,結果“好品種”有時并沒有帶來“好收成”。特別是很多優質、高產農作物新品種對栽培管理有特殊要求,例如優質油菜對缺硼比較敏感,需要增施硼肥;春性強的早熟油菜年前容易抽薹,需要適當推遲播種;生育期較長的高產大穗型水稻對年積溫要求較高,需要在溫光水肥條件好的低山平壩地區種植;大部分優質水稻抗性較弱,需要控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加強病蟲害防治……,但不少農民由于缺乏有關知識,并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栽培管理失當,卻常常誤認為是種子有問題。另外在病蟲害發生時,有的農民雖然采取了防治措施,打了很多遍農藥,但因藥劑選擇失誤、防治時間過晚、施藥方法不當,或者農藥質量存在問題,農業措施沒有跟上等原因,導致防而無效、勞而無功,也會誤認為是種子存在問題。
農業部門加強宣傳,農民維權意識明顯增強 近年來,農業部門加強了對《種子法》的宣傳,每年在春、秋季農民購種高峰時期,告誡農民購種時必須索要購種憑據并注意保存,發現種子質量存在問題及時向種子管理部門投訴,農民的法律意識與維權意識明顯增強。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農作物“好品種”之所以也會惹出大麻煩,客觀原因是氣候與自然災害,主觀原因則是部分種子經銷商與農民科技素質偏低,導致“好品種”沒有種植到合適的地方,或者沒有管理到“點子”上。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必須從加強經銷商培訓與管理,加強農業科技知識宣傳,提高經銷商與農民科技素質上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使“好品種”在推廣過程中盡量減少糾紛,發揮出應有的效益。
一般認為,只有“壞種子”才會引起質量糾紛;近年來,為何好品種也頻繁地惹出大麻煩呢?調查發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農作物品種繁多,農民盲目購種導致新品種在不適宜區域或地塊種植問題比較突出 近年來,我國育種單位明顯增多,品種從育成到推廣步伐加快,新品種層出不窮。同時,種子市場放開后,經營門檻低,經營門店與從業人數急劇增多,經營者整體素質下降。少數經營者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利用農民購種追“新”求“異”、過度相信新品種心理,盲目調入、銷售新品種以獲取最大經濟效益,一些雖經國家、省種子管理部門審定,但未經過本地嚴格試驗、示范的新品種直接流入市場,導致市場銷售的農作物品種明顯增多。而許多農民受自身科技文化素質限制,在購種時面對繁多的品種時常覺得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盲目相信新種子、貴種子、經銷商推薦種子,致使一些新品種被種植在不適宜區域或地塊(如將生育期較長的中晚熟水稻品種種植在年積溫不足的高海拔地區或陰坡冷浸田塊,將易感病的優質水稻種植在常年易發病的山區溝槽田),這是導致農作物出現減產、進而成為引發種子質量糾紛的主要原因。
優質品種推廣面積擴大,但部分抗性較弱,在特殊災害年份問題集中暴露 近年來,農作物優質品種種植面積明顯擴大。與普通品種相比,優質品種品質好、銷路暢、價格高,但綜合抗性(包括抗病性、抗蟲性、抗倒伏能力,抗惡劣環境與氣候能力)相對較弱,雖然在正常年份、在栽培管理得當情況下,種植優質品種不會出現明顯減產,收入相對較高,但若遇到氣候異常、病蟲害暴發等特殊災害年份,農戶如果應對措施不當,很可能出現明顯減產,進而造成嚴重減收。特別是在氣候多變、災害頻繁、病蟲害種類復雜的山區,同一農作物品種,在不同年份、不同海拔、不同地塊種植,產量表現差異很大,有的農戶去年種植的優質品種表現很好,但在今年卻嚴重減產甚至基本絕收,有的品種在低山平壩種植災年只是略有減產,但在高山溝槽田種植卻出現大幅度減產。在特殊災害年份,農作物優質品種抗性較弱問題常常集中暴露,致使種子質量糾紛在這些年時常出現。
農民科技素質偏低,良種良法未能配套 調查發現,近年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打工后,農民科技素質有所下降。特別是在山區,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絕大部分是農村家庭婦女與五十歲以上的老人,科技文化素質明顯偏低,有的根本不懂種地,更談不上科學種田。眾所周知,農作物“良種”必須與“良法”配套,才能充分發揮出良種的增產潛力,進而獲得優質高效。但由于農民科技素質偏低,很多農民在購種時舍得花錢買優質、高產的“好種子”,卻沒有能力落實配套的栽培技術,很多仍然按照常規方法栽培,結果“好品種”有時并沒有帶來“好收成”。特別是很多優質、高產農作物新品種對栽培管理有特殊要求,例如優質油菜對缺硼比較敏感,需要增施硼肥;春性強的早熟油菜年前容易抽薹,需要適當推遲播種;生育期較長的高產大穗型水稻對年積溫要求較高,需要在溫光水肥條件好的低山平壩地區種植;大部分優質水稻抗性較弱,需要控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加強病蟲害防治……,但不少農民由于缺乏有關知識,并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栽培管理失當,卻常常誤認為是種子有問題。另外在病蟲害發生時,有的農民雖然采取了防治措施,打了很多遍農藥,但因藥劑選擇失誤、防治時間過晚、施藥方法不當,或者農藥質量存在問題,農業措施沒有跟上等原因,導致防而無效、勞而無功,也會誤認為是種子存在問題。
農業部門加強宣傳,農民維權意識明顯增強 近年來,農業部門加強了對《種子法》的宣傳,每年在春、秋季農民購種高峰時期,告誡農民購種時必須索要購種憑據并注意保存,發現種子質量存在問題及時向種子管理部門投訴,農民的法律意識與維權意識明顯增強。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農作物“好品種”之所以也會惹出大麻煩,客觀原因是氣候與自然災害,主觀原因則是部分種子經銷商與農民科技素質偏低,導致“好品種”沒有種植到合適的地方,或者沒有管理到“點子”上。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必須從加強經銷商培訓與管理,加強農業科技知識宣傳,提高經銷商與農民科技素質上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使“好品種”在推廣過程中盡量減少糾紛,發揮出應有的效益。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上一個:
湘東區:打造水稻種業大區
下一個:
新疆察布查爾成全國綠色水稻生產基地
上一個:
湘東區:打造水稻種業大區
下一個:
新疆察布查爾成全國綠色水稻生產基地
Copyright ? 2021 四川農大高科農業有限責任公司 蜀ICP備20024782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