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情
中國已批準首個抗蟲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這標志著我國極有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種植轉基因水稻的國家。這一消息由路透社在11月27日發布,隨后南方農村報記者向專家求證,事實確實如此。
“商業化種植時機已成熟。”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吳孔明說。然而,堅決反對轉基因的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則在第一時間呼吁:“中國政府應重新考量轉基因水稻商業化隱含的眾多風險與不確定因素,立即停止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進程。”
轉基因之爭硝煙再起。
商業化僅差一步之遙
“有個抗蟲轉基因水稻已拿到生物安全證書,是嗎?”
“是的。”11月29日,在廣東舉辦的中國作物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上,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吳孔明回答南方農村報記者的提問,語氣淡定。
“我也向一些專家確認了。”綠色和平組織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峰說,希望農業部盡快公布該轉基因水稻的詳細信息,以便在更大范圍內展開對環境、健康影響與糧食安全方面的研究與討論。
轉基因水稻走向商業化,這一天遲早要到來。去年7月9日,一項高達240億元人民幣的轉基因研究項目通過國務院審議,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單項投資最高的項目,將主要投入到優勢基因的挖掘、轉基因品種選育和轉基因作物品種的產業化。轉基因問題第一次上升到中央政府層面討論,并最終獲得高度肯定。
至此,國內反對轉基因的聲音愈來愈弱。作為反對派的國家環境部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首席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薛達元對轉基因生物安全研究的前景心存憂慮:“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2/3是轉基因科學家,里面涉及的很多人是正在申請專利或申請通過者,環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員非常少”。
當時業界統一認為,轉基因項目已經不是“要不要上”的問題,而是“如何加快實施”。
“獲取安全證書,這表明向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邁出了關鍵性一步,更加明確了國家的態度。”吳孔明透露,首個獲批的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課題組的Bt抗蟲轉基因水稻,接下來要進行品種審定、種子生產許可、種子經營許可等常規品種需要經歷的程序,離商業化還需23年時間。
“我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吳孔明說,近年來,南方稻作區的鱗翅目害蟲為害越來越嚴重,Bt抗蟲轉基因水稻推廣后,將會減少用藥量,增加農民收入。
昆蟲不吃的水稻,人能吃嗎
近幾年,有關轉基因的每一項決策,都會引起軒然大波。爭議的焦點集中在食品安全、專利陷阱和環境影響。
含轉基因成分的食品是否安全,支持派與反對派各持己見。早在2004年,以張啟發院士為首的16位院士和其他專家向國務院建議,轉基因水稻已經完成了商品化生產所需的各種安全評價程序和實驗環節,未發現存在安全性風險,應迅速批準。
而當年綠色和平組織針鋒相對發了一份報告則認為,在轉基因食品安全評估中,轉基因會不會帶來對人體的損害、轉基因會不會導致基因產物中出現有毒或致敏物質等問題并沒有解決。
除了綠色和平,旗幟鮮明反對轉基因的專家很少,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謹慎的保守派。“Bt蛋白是一種毒蛋白,蟲吃了要死的,對于Bt抗蟲轉基因作物,人吃了會怎么樣還不清楚,現在只是拿老鼠做試驗,老鼠吃了沒事,但不代表人吃了也沒事。”袁隆平說。
對此,吳孔明反駁:“Bt只對昆蟲有毒,原因是昆蟲的消化環境是堿性的,與Bt結合后會產生毒性;人的胃液是酸性的,Bt進入體內幾分鐘后就會降解。”
國外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成疑的相關報道,也成為反對轉基因的事例。最早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提出質疑的是英國阿伯丁羅特研究所。1998年,他們發布報告稱,幼鼠食用轉基因土豆后,內臟免疫系統受到損害。隨后,《自然》雜志刊登了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結果:用涂有轉基因玉米花粉的葉片喂養君主斑蝶,導致44%的幼蟲死亡。2002年,紐卡斯爾的研究人員發現轉基因食品中的DNA片段可以進入人體腸道中的細菌體內,這似乎證明腸道的菌群會對抗生素產生抗性。2005年5月,英國《獨立報》披露了一份針對孟山都的報告,以轉基因食品喂養的老鼠出現器官變異和血液成分改變的現象。
這些消息在帶給全世界震驚的同時,也讓更多的人懷疑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然而,在轉基因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的問題尚未得到證實的情況下,它早已無處不在。目前中國70%進口大豆是轉基因大豆,用此生產的大豆油和調和油基本都是轉基因食品。今年23月,綠色和平組織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易初蓮花、華潤萬家和沃爾瑪超市抽檢木瓜,發現基本都是轉基因木瓜。此外,轉基因還潛入土豆、番茄、飲料、奶粉等日常食品中。而這些轉基因食品,大多未標明其“出身”,消費者幾乎避無可避。
專利陷阱會否危及糧食主權
盡管爭議從未停止,轉基因作物種植規模卻逐年壯大。今年2月23日,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在北京發布報告:2008年,我國轉基因作物面積達380萬公頃,共有710萬名農民種植包括棉花、番茄、楊樹、牽?;?、抗病毒木瓜和甜椒在內的轉基因作物,全球排名第六,前三位分別是美國、阿根廷和巴西。這是一塊巨大的蛋糕。農業部科教司轉基因辦公室副處長邵建成介紹,2005年轉基因農作物的全球市場價值為52.5億美元,在2008年猛增至75億美元,預計2009年增到83億美元。
“當前轉基因作物研發競爭空前激烈,以挖掘基因資源和搶注專利為核心。”邵建成說,農業巨頭公司孟山都、拜耳、先正達等在世界各地建立了研發中心,通過與當地合作,盡快培育適于各個生態區域的品種。
我國的生物技術水平整體居于世界前列,但原始創新能力薄弱。對此,綠色和平組織發布《誰是中國轉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報告,指出中國正研發的8個轉基因水稻品系涉及多項國外專利,這將對國家的糧食主權埋下定時炸彈。華中農大研發的Bt轉基因水稻至少涉及1112項國外專利,中科院的CpTI轉基因水稻涉及至少57項國外專利等。
“這些涉嫌專利的轉基因技術用于科研沒問題,一旦商業化,就會被索要高昂的專利費。”方立峰說,正是因為專利,孟山都壟斷了阿根廷、巴西的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玉米。巴西政府一直禁止種植轉基因大豆,但從上個世紀末,巴西南部大片土地被偷偷種上孟山都的轉基因大豆。2003年,孟山都開始向巴西豆農收取專利費。孟山都還以同樣的手段占領阿根廷市場,到2002年,孟山都轉基因大豆已經占據阿根廷大豆種植面積的99%。而且,孟山都還與購買轉基因大豆種子的農民簽定合同,不允許其在第二年使用保留的轉基因大豆種子,否則要索取專利費。
“公眾不應該擔心專利,誰使用誰負責。”吳孔明說,目前我國轉基因水稻研發過程中使用的大多數專利都已過保護期,有些專利是國外公司沒有在中國申請。他表示,轉基因植酸酶玉米更不需要擔心,這個品種我國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轉基因作物只在短期內效益好
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的主要是Bt抗蟲轉基因棉花,其產業化成功在于與孟山都“轉基因爭奪戰”的勝利。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棉鈴蟲大暴發造成棉花總產下降43.2%,棉鈴蟲已到無藥可治的地步。1988年美國孟山都研制Bt抗蟲棉,1995年批準商品化種植,1996年進入中國市場,一度占據了中國70%的市場。但10多年后,中國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基本將孟山都趕出了市場,國產的抗蟲棉占據了70%以上的市場份額。
因轉基因抗蟲棉挽救了棉花產業,對其贊揚聲不絕于耳。但今年相關的負面報道紛紛見諸報端,吳孔明課題組跟蹤調查10年的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一點。據調查,江蘇“棉花之鄉”鹽城大豐市從2001年開始種植轉基因抗蟲棉,近年來優勢逐年下降:轉基因棉質量越來越差;棉鈴蟲被基本控制后,盲蝽蟓、煙粉虱等刺吸式次生害蟲集中大暴發,用藥量不減反增。
吳孔明的研究表明,大規模商業化種植壓縮了棉鈴蟲的生態位,不僅有效控制了對棉花的為害,而且高度抑制了棉鈴蟲在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作物田的為害。
“但防治棉鈴蟲化學農藥使用的減少,導致了抗蟲棉田盲蝽蟓的為害損失加重。”吳孔明表示,如果不加強防控措施,美國目前已研制出抗盲蝽蟓轉基因棉,而我國還沒有,一旦批準進入中國市場化,又會搶占大部分市場。
“當時沒有完全評估到潛在風險。”方立峰說,美國種植的轉基因大豆,不僅產量與常規大豆沒什么區別,而且其他抗性很弱。這都說明,轉基因作物只是在短時間內效益好,某一性狀具有優勢。全球沒有一個國家種植轉基因水稻,既沒有種植經驗,也沒有多年進行人體健康跟蹤,盲目商業化種植很危險。
“商業化種植時機已成熟。”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吳孔明說。然而,堅決反對轉基因的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則在第一時間呼吁:“中國政府應重新考量轉基因水稻商業化隱含的眾多風險與不確定因素,立即停止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進程。”
轉基因之爭硝煙再起。
商業化僅差一步之遙
“有個抗蟲轉基因水稻已拿到生物安全證書,是嗎?”
“是的。”11月29日,在廣東舉辦的中國作物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上,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吳孔明回答南方農村報記者的提問,語氣淡定。
“我也向一些專家確認了。”綠色和平組織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峰說,希望農業部盡快公布該轉基因水稻的詳細信息,以便在更大范圍內展開對環境、健康影響與糧食安全方面的研究與討論。
轉基因水稻走向商業化,這一天遲早要到來。去年7月9日,一項高達240億元人民幣的轉基因研究項目通過國務院審議,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單項投資最高的項目,將主要投入到優勢基因的挖掘、轉基因品種選育和轉基因作物品種的產業化。轉基因問題第一次上升到中央政府層面討論,并最終獲得高度肯定。
至此,國內反對轉基因的聲音愈來愈弱。作為反對派的國家環境部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首席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薛達元對轉基因生物安全研究的前景心存憂慮:“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2/3是轉基因科學家,里面涉及的很多人是正在申請專利或申請通過者,環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員非常少”。
當時業界統一認為,轉基因項目已經不是“要不要上”的問題,而是“如何加快實施”。
“獲取安全證書,這表明向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邁出了關鍵性一步,更加明確了國家的態度。”吳孔明透露,首個獲批的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課題組的Bt抗蟲轉基因水稻,接下來要進行品種審定、種子生產許可、種子經營許可等常規品種需要經歷的程序,離商業化還需23年時間。
“我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吳孔明說,近年來,南方稻作區的鱗翅目害蟲為害越來越嚴重,Bt抗蟲轉基因水稻推廣后,將會減少用藥量,增加農民收入。
昆蟲不吃的水稻,人能吃嗎
近幾年,有關轉基因的每一項決策,都會引起軒然大波。爭議的焦點集中在食品安全、專利陷阱和環境影響。
含轉基因成分的食品是否安全,支持派與反對派各持己見。早在2004年,以張啟發院士為首的16位院士和其他專家向國務院建議,轉基因水稻已經完成了商品化生產所需的各種安全評價程序和實驗環節,未發現存在安全性風險,應迅速批準。
而當年綠色和平組織針鋒相對發了一份報告則認為,在轉基因食品安全評估中,轉基因會不會帶來對人體的損害、轉基因會不會導致基因產物中出現有毒或致敏物質等問題并沒有解決。
除了綠色和平,旗幟鮮明反對轉基因的專家很少,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謹慎的保守派。“Bt蛋白是一種毒蛋白,蟲吃了要死的,對于Bt抗蟲轉基因作物,人吃了會怎么樣還不清楚,現在只是拿老鼠做試驗,老鼠吃了沒事,但不代表人吃了也沒事。”袁隆平說。
對此,吳孔明反駁:“Bt只對昆蟲有毒,原因是昆蟲的消化環境是堿性的,與Bt結合后會產生毒性;人的胃液是酸性的,Bt進入體內幾分鐘后就會降解。”
國外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成疑的相關報道,也成為反對轉基因的事例。最早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提出質疑的是英國阿伯丁羅特研究所。1998年,他們發布報告稱,幼鼠食用轉基因土豆后,內臟免疫系統受到損害。隨后,《自然》雜志刊登了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結果:用涂有轉基因玉米花粉的葉片喂養君主斑蝶,導致44%的幼蟲死亡。2002年,紐卡斯爾的研究人員發現轉基因食品中的DNA片段可以進入人體腸道中的細菌體內,這似乎證明腸道的菌群會對抗生素產生抗性。2005年5月,英國《獨立報》披露了一份針對孟山都的報告,以轉基因食品喂養的老鼠出現器官變異和血液成分改變的現象。
這些消息在帶給全世界震驚的同時,也讓更多的人懷疑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然而,在轉基因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的問題尚未得到證實的情況下,它早已無處不在。目前中國70%進口大豆是轉基因大豆,用此生產的大豆油和調和油基本都是轉基因食品。今年23月,綠色和平組織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易初蓮花、華潤萬家和沃爾瑪超市抽檢木瓜,發現基本都是轉基因木瓜。此外,轉基因還潛入土豆、番茄、飲料、奶粉等日常食品中。而這些轉基因食品,大多未標明其“出身”,消費者幾乎避無可避。
專利陷阱會否危及糧食主權
盡管爭議從未停止,轉基因作物種植規模卻逐年壯大。今年2月23日,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在北京發布報告:2008年,我國轉基因作物面積達380萬公頃,共有710萬名農民種植包括棉花、番茄、楊樹、牽?;?、抗病毒木瓜和甜椒在內的轉基因作物,全球排名第六,前三位分別是美國、阿根廷和巴西。這是一塊巨大的蛋糕。農業部科教司轉基因辦公室副處長邵建成介紹,2005年轉基因農作物的全球市場價值為52.5億美元,在2008年猛增至75億美元,預計2009年增到83億美元。
“當前轉基因作物研發競爭空前激烈,以挖掘基因資源和搶注專利為核心。”邵建成說,農業巨頭公司孟山都、拜耳、先正達等在世界各地建立了研發中心,通過與當地合作,盡快培育適于各個生態區域的品種。
我國的生物技術水平整體居于世界前列,但原始創新能力薄弱。對此,綠色和平組織發布《誰是中國轉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報告,指出中國正研發的8個轉基因水稻品系涉及多項國外專利,這將對國家的糧食主權埋下定時炸彈。華中農大研發的Bt轉基因水稻至少涉及1112項國外專利,中科院的CpTI轉基因水稻涉及至少57項國外專利等。
“這些涉嫌專利的轉基因技術用于科研沒問題,一旦商業化,就會被索要高昂的專利費。”方立峰說,正是因為專利,孟山都壟斷了阿根廷、巴西的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玉米。巴西政府一直禁止種植轉基因大豆,但從上個世紀末,巴西南部大片土地被偷偷種上孟山都的轉基因大豆。2003年,孟山都開始向巴西豆農收取專利費。孟山都還以同樣的手段占領阿根廷市場,到2002年,孟山都轉基因大豆已經占據阿根廷大豆種植面積的99%。而且,孟山都還與購買轉基因大豆種子的農民簽定合同,不允許其在第二年使用保留的轉基因大豆種子,否則要索取專利費。
“公眾不應該擔心專利,誰使用誰負責。”吳孔明說,目前我國轉基因水稻研發過程中使用的大多數專利都已過保護期,有些專利是國外公司沒有在中國申請。他表示,轉基因植酸酶玉米更不需要擔心,這個品種我國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轉基因作物只在短期內效益好
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的主要是Bt抗蟲轉基因棉花,其產業化成功在于與孟山都“轉基因爭奪戰”的勝利。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棉鈴蟲大暴發造成棉花總產下降43.2%,棉鈴蟲已到無藥可治的地步。1988年美國孟山都研制Bt抗蟲棉,1995年批準商品化種植,1996年進入中國市場,一度占據了中國70%的市場。但10多年后,中國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基本將孟山都趕出了市場,國產的抗蟲棉占據了70%以上的市場份額。
因轉基因抗蟲棉挽救了棉花產業,對其贊揚聲不絕于耳。但今年相關的負面報道紛紛見諸報端,吳孔明課題組跟蹤調查10年的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一點。據調查,江蘇“棉花之鄉”鹽城大豐市從2001年開始種植轉基因抗蟲棉,近年來優勢逐年下降:轉基因棉質量越來越差;棉鈴蟲被基本控制后,盲蝽蟓、煙粉虱等刺吸式次生害蟲集中大暴發,用藥量不減反增。
吳孔明的研究表明,大規模商業化種植壓縮了棉鈴蟲的生態位,不僅有效控制了對棉花的為害,而且高度抑制了棉鈴蟲在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作物田的為害。
“但防治棉鈴蟲化學農藥使用的減少,導致了抗蟲棉田盲蝽蟓的為害損失加重。”吳孔明表示,如果不加強防控措施,美國目前已研制出抗盲蝽蟓轉基因棉,而我國還沒有,一旦批準進入中國市場化,又會搶占大部分市場。
“當時沒有完全評估到潛在風險。”方立峰說,美國種植的轉基因大豆,不僅產量與常規大豆沒什么區別,而且其他抗性很弱。這都說明,轉基因作物只是在短時間內效益好,某一性狀具有優勢。全球沒有一個國家種植轉基因水稻,既沒有種植經驗,也沒有多年進行人體健康跟蹤,盲目商業化種植很危險。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上一個:
宜賓市:實施國家良種補貼項目情況
下一個:
江西:兩項水稻科研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上一個:
宜賓市:實施國家良種補貼項目情況
下一個:
江西:兩項水稻科研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Copyright ? 2021 四川農大高科農業有限責任公司 蜀ICP備20024782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