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情
受9月上中旬持續高溫強光照影響,今年晚造雜交稻制種產量減少,較往年減產兩成以上,部分田塊嚴重失收。明年早造雜交稻種供應偏緊,龍優、天優、華優等部分優質稻組合可能要漲價23元/公斤。
據了解,由于人工成本飛漲以及臺風暴雨、低溫冷害等災害頻繁發生,近年來雜交稻制種面積不斷減少。眾多種業公司呼吁,為了降低生產風險,確保種子生產質量,建議省級財政給予適當制種補貼。
災害頻頻制種減產
劉文龍來自江西萍鄉。從1982年開始,他來到海南三亞租地制種,最多時年制種面積達1.2萬畝。
不過劉文龍說,明年他將改行做長途運輸業務。“今年早造安排的2000畝秋優雜交稻制種,產量不及去年五成,畝產75公斤,1畝水稻要倒貼近200元。”他介紹,早造遭遇強低溫陰雨以及晚造遭遇持續高溫干旱,致使水稻結實率低,產量銳減。
據了解,雜交稻制種產量的多少,很大程度取決于開花授粉期間外界天氣好壞。廣東某種業公司銷售經理告訴記者,該公司在早造進行兩系雜交組合育種時,開花授粉期間受低溫光照不足的影響,多數不育系恢復為可育,生產的5萬多公斤種子完全報廢。而在晚造三系雜交稻育種中,受9月上中旬持續干旱強光照的天氣影響,局部出現極端高溫低濕,花粉活力弱少,結實率低嚴重降低,畝產只有四成。
三亞市北種南繁技術院李勁松研究員透露,近幾年由于頻頻受到臺風暴雨、低溫冷害等影響,到三亞市制種的外省種業公司明顯減少,2003年南繁高峰時面積達25萬畝/造,目前不到10萬畝。
人工飆升利潤縮水
“去年人工插秧一畝成本才55元,今年沒有90元/畝拿不下,光是人力成本就增加了70多萬元/造。”廣東源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希聲對記者說,除人工外,柴油、肥料、農藥等農資價格也在增加。“都快3年多了,雜交水稻種子賣價還沒有提升過,明年只能減少制種面積了,做得多虧得更厲害。”
此外,惡劣天氣的持續影響,也不斷增加生產成本。廣東省金稻種業有限公司吳玉坤總經理介紹,2007年早造水稻抽穗期正逢低溫陰雨,局部稻瘟病發生較重,僅農藥成本就明顯增加了120元/畝。后期遇上持續干旱卻要雇人抽水灌溉,其中柴油的漲價就得多付80元/畝。2008年,公司已有3000多畝制種田遭受嚴重干旱,光是打井抽水成本每畝就增加65元,成本比往年增加近20萬元。從事多年制種工作的肖華偉說,近年來災害發生較多,除了病蟲害偏重發生外,還有低溫陰雨冷害的襲擊。在今春早造雜交稻制種中,光是為了促進父本母本花期相遇就多用了4050元/畝的九二0生長素,而正常年頭卻可以避免。
“不僅商家生產成本在上升,我們這些制種成本也在不斷增加。”肖華偉說,近兩年來,不少種子商為了保證制種質量和產量,強調要選擇地力肥沃、排灌便利的田塊。肖華偉向記者算,按照每公斤12元的合同價,代繁1畝雜交水稻種子畝產值只有1500元,而包括地租、肥料、農藥、雇請人工等費用的生產成本就用去1400元,利潤不到100元,這還不包括勞力成本和交通差旅費用。
“好田塊產量高,但確實不易弄??!”肖華偉說,今春為了減少病蟲害,特地選用了隔離條件好而肥沃的稻田。但在選擇用地時,由于村民、村委會主任以及主管副鎮長等存在意見分歧,單在這些接待費上就多用了2000元,包括邀請村民逐戶簽名、村委主任及鎮長吃飯。更為嚴重的,村民每戶簽名就要給10元,連村委主任、會計都要給個“好處費”,每人100元。
“就是制種水稻減產,甚至失收,也要付出地租等費用約1000元/畝。”陸希聲說,同樣是繁殖雜交水稻品種,相比過去五年,如今難做得多,賣谷種利潤也在縮水。
企盼政府制種補貼
種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降低種子生產成本顯得越來越重要。吳玉坤介紹,金稻公司平均每造生產雜交水稻種子約600萬公斤,假如每公斤能降低成本0.2元,可多賺120萬元。但因遭到惡劣氣候或病蟲害影響,每年至少增加生產成本200多萬元,而增加的這部分成本又不能轉嫁于農戶,只能公司自己消化。“廣東要是能像江蘇、安徽那樣,水稻制種可獲得政府補貼就好了。”吳經理對記者說。
出于對外界天氣的適應性以及短途運輸成本費用的考慮,有人提出放棄海南選擇在粵西(如湛江麻章區)或粵北地區始興、仁化等縣進行繁種行不行?陸希聲說,不是不行,關鍵是需要政府扶持。
陸希聲說,由于存在光照、雨水等氣候條件差異,在海南制種,第一年晚造的谷種可馬上用于廣東次年早造水稻的生產,資金可以很快回籠,但如果改在廣東本地制種,當年晚造谷種生產必須等到明年晚造才能投放市場,比海南晚半年左右,這期間就需要投入流動資金。
“這筆錢可不小。”陸希聲介紹,按晚造該公司生產感光型雜交稻品種150萬斤計算,約需流動資金700800萬元,如果加上早造,累計流動資金需要接近2000萬元。目前廣東眾多種業公司中還沒有一家能承擔得起。
金稻等眾多種業公司呼吁,為了減少生產風險,確保種子質量,建議省級政府在制種補貼方面給予適當補貼,“哪怕是每斤補1元,也可緩解公司很大壓力”。
據了解,由于人工成本飛漲以及臺風暴雨、低溫冷害等災害頻繁發生,近年來雜交稻制種面積不斷減少。眾多種業公司呼吁,為了降低生產風險,確保種子生產質量,建議省級財政給予適當制種補貼。
災害頻頻制種減產
劉文龍來自江西萍鄉。從1982年開始,他來到海南三亞租地制種,最多時年制種面積達1.2萬畝。
不過劉文龍說,明年他將改行做長途運輸業務。“今年早造安排的2000畝秋優雜交稻制種,產量不及去年五成,畝產75公斤,1畝水稻要倒貼近200元。”他介紹,早造遭遇強低溫陰雨以及晚造遭遇持續高溫干旱,致使水稻結實率低,產量銳減。
據了解,雜交稻制種產量的多少,很大程度取決于開花授粉期間外界天氣好壞。廣東某種業公司銷售經理告訴記者,該公司在早造進行兩系雜交組合育種時,開花授粉期間受低溫光照不足的影響,多數不育系恢復為可育,生產的5萬多公斤種子完全報廢。而在晚造三系雜交稻育種中,受9月上中旬持續干旱強光照的天氣影響,局部出現極端高溫低濕,花粉活力弱少,結實率低嚴重降低,畝產只有四成。
三亞市北種南繁技術院李勁松研究員透露,近幾年由于頻頻受到臺風暴雨、低溫冷害等影響,到三亞市制種的外省種業公司明顯減少,2003年南繁高峰時面積達25萬畝/造,目前不到10萬畝。
人工飆升利潤縮水
“去年人工插秧一畝成本才55元,今年沒有90元/畝拿不下,光是人力成本就增加了70多萬元/造。”廣東源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希聲對記者說,除人工外,柴油、肥料、農藥等農資價格也在增加。“都快3年多了,雜交水稻種子賣價還沒有提升過,明年只能減少制種面積了,做得多虧得更厲害。”
此外,惡劣天氣的持續影響,也不斷增加生產成本。廣東省金稻種業有限公司吳玉坤總經理介紹,2007年早造水稻抽穗期正逢低溫陰雨,局部稻瘟病發生較重,僅農藥成本就明顯增加了120元/畝。后期遇上持續干旱卻要雇人抽水灌溉,其中柴油的漲價就得多付80元/畝。2008年,公司已有3000多畝制種田遭受嚴重干旱,光是打井抽水成本每畝就增加65元,成本比往年增加近20萬元。從事多年制種工作的肖華偉說,近年來災害發生較多,除了病蟲害偏重發生外,還有低溫陰雨冷害的襲擊。在今春早造雜交稻制種中,光是為了促進父本母本花期相遇就多用了4050元/畝的九二0生長素,而正常年頭卻可以避免。
“不僅商家生產成本在上升,我們這些制種成本也在不斷增加。”肖華偉說,近兩年來,不少種子商為了保證制種質量和產量,強調要選擇地力肥沃、排灌便利的田塊。肖華偉向記者算,按照每公斤12元的合同價,代繁1畝雜交水稻種子畝產值只有1500元,而包括地租、肥料、農藥、雇請人工等費用的生產成本就用去1400元,利潤不到100元,這還不包括勞力成本和交通差旅費用。
“好田塊產量高,但確實不易弄??!”肖華偉說,今春為了減少病蟲害,特地選用了隔離條件好而肥沃的稻田。但在選擇用地時,由于村民、村委會主任以及主管副鎮長等存在意見分歧,單在這些接待費上就多用了2000元,包括邀請村民逐戶簽名、村委主任及鎮長吃飯。更為嚴重的,村民每戶簽名就要給10元,連村委主任、會計都要給個“好處費”,每人100元。
“就是制種水稻減產,甚至失收,也要付出地租等費用約1000元/畝。”陸希聲說,同樣是繁殖雜交水稻品種,相比過去五年,如今難做得多,賣谷種利潤也在縮水。
企盼政府制種補貼
種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降低種子生產成本顯得越來越重要。吳玉坤介紹,金稻公司平均每造生產雜交水稻種子約600萬公斤,假如每公斤能降低成本0.2元,可多賺120萬元。但因遭到惡劣氣候或病蟲害影響,每年至少增加生產成本200多萬元,而增加的這部分成本又不能轉嫁于農戶,只能公司自己消化。“廣東要是能像江蘇、安徽那樣,水稻制種可獲得政府補貼就好了。”吳經理對記者說。
出于對外界天氣的適應性以及短途運輸成本費用的考慮,有人提出放棄海南選擇在粵西(如湛江麻章區)或粵北地區始興、仁化等縣進行繁種行不行?陸希聲說,不是不行,關鍵是需要政府扶持。
陸希聲說,由于存在光照、雨水等氣候條件差異,在海南制種,第一年晚造的谷種可馬上用于廣東次年早造水稻的生產,資金可以很快回籠,但如果改在廣東本地制種,當年晚造谷種生產必須等到明年晚造才能投放市場,比海南晚半年左右,這期間就需要投入流動資金。
“這筆錢可不小。”陸希聲介紹,按晚造該公司生產感光型雜交稻品種150萬斤計算,約需流動資金700800萬元,如果加上早造,累計流動資金需要接近2000萬元。目前廣東眾多種業公司中還沒有一家能承擔得起。
金稻等眾多種業公司呼吁,為了減少生產風險,確保種子質量,建議省級政府在制種補貼方面給予適當補貼,“哪怕是每斤補1元,也可緩解公司很大壓力”。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上一個:
雜交水稻制種 首家專合社成立
下一個:
“熱香1號”填補了華南優質香稻選育的空白
上一個:
雜交水稻制種 首家專合社成立
下一個:
“熱香1號”填補了華南優質香稻選育的空白
Copyright ? 2021 四川農大高科農業有限責任公司 蜀ICP備20024782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