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情
12月17日悉,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何光存教授實驗室與國內同行合作,經過14年的研究,近日終于破解了一項水稻“抗蟲基因”。這一成果應用后,當稻飛虱蟲災來臨時,水稻將有望自己“滅蟲”。
稻飛虱是水稻生產中最主要的蟲害之一。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對水稻為何具備抗褐飛虱蟲(稻飛虱的一種)的能力感到困惑不解,何光存教授實驗室的這項研究結果揭示了其中奧秘。在這項研究中,該實驗室成功分離了抗褐飛虱基因Bph14,科學家們發現,水稻抗褐飛虱基因Bph14就像一個“哨兵”,當褐飛虱為害水稻時,該基因就可感知到這一信號,并將信號傳達到細胞核,調動其他基因的抗蟲機制,抑制害蟲的取食和消化,使害蟲的生長發育受阻,害蟲死亡率上升,從而使水稻免受危害。
該實驗室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圖位克隆法分離得到了第一例水稻抗蟲基因。這一技術的誕生,將促進水稻抗稻飛虱育種研究快速發展,這也是國際首例。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上一個:
2010年水稻供種或將偏緊
下一個:
江西省第三批擬停止推廣的引進品種
上一個:
2010年水稻供種或將偏緊
下一個:
江西省第三批擬停止推廣的引進品種
Copyright ? 2021 四川農大高科農業有限責任公司 蜀ICP備20024782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