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情
一切似乎都如春雨潤物細無聲,但逐利的資本永遠嗅覺靈敏。
相關種子、玉米公司早就熱潮涌動。2009年11月27日之前的11月23日,中國第三大種子生產商——奧瑞金公司的納斯達克股價漲了一倍。而有“轉基因水稻第一股”美譽的豐樂種業[16.88 0.88%](000713.SZ)2009年12月2日強勢封住漲停,短短一周豐樂種業漲幅高達23%。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五年前率先發出信號的同樣是股市。
2004年12月2日,豐樂種業漲停。媒體順藤摸瓜,發現農業部一天前剛剛結束了一場專家論證會,這引發了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的第一次大規模爭議。
考慮到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批準轉基因作物作為主糧的國家,所以奧瑞金們的興奮可以理解。
200億元的研發“飯碗”
據悉,此次農業部所批復的兩種轉基因水稻,均為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及其團隊成員共同研發。華中農業大學宣傳部副部長于女士告訴記者,此次華中農業大學所獲得的兩項證書,分別是“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轉基因抗蟲水稻汕優63”在湖北省生產應用的安全證書,有效期五年。而早在2005年,張啟發團隊即向農業部提交過BT(蘇云金芽孢桿菌,一種土壤細菌)毒蛋白基因的抗水稻螟蟲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申請。
黃大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自2004年起,中國就有三種轉基因水稻一直在等待批準上市。
如黃大所言,這幾年轉基因水稻早已是主流生物科學家重點研究的對象,而推動其發展的關鍵事件有兩個。一是2005年由16位院士和其他專家起草的《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策略的建議》轉交到國務院領導手中。該報告認為轉基因水稻已經完成商業化生產所需的各種安全評價程序和試驗環節,未發現存在安全性風險,具備了區域性商業化生產的條件,應迅速批準商業化生產。
另一則是2008年7月9日,一項名為“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的課題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獲得原則通過。此項目的投入高達200億元。后者直接攪動了“商業”神經。
環境保護部生物多樣性研究首席專家薛達元直言:“涉及200多億元的資金,擱在哪個部門,哪個部門至少解決了未來十年的吃飯問題。而且轉基因是‘金種子’,一旦市場化落地生根,對生物公司就是滾滾財源。”
商業化種植所預期帶來的利益早已讓各方覬覦。薛達元回憶,自己參加“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立項論證會時,反對的沒幾個人。“因為參加立項的大部分是轉基因的研究專家,和他們的利益掛在一起,200多億元的資金啊!”
發出反對聲音后,薛達元再未被邀請。
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科技開發中心主任吳燕民曾對媒體表示:“與國外相比,由于國內很多專家為一己利益考慮,導致大家對科研部門的研究經費申請意見比較大,對此大家心知肚明?,F在,這個利益集團形成了一種風氣、一種規則??蒲胁块T、政府部門和企業,三大集團之間復雜的利益關系,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可以說是非常牢固了……這也正是影響國內科技創新、轉基因技術研發進程緩慢的癥結所在。”
綠色和平組織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峰則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早在2005年,綠色和平就曾在位于湖南省懷化市的湖南省中稻區域試驗田發現,在農業部不知情的情況下,轉基因水稻正被非法冒充為常規雜交水稻進行田間試驗并已申請品種審定,試圖獲取商業化種植資格。
這一點在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才宏偉處得到證實。他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在中國民間,轉基因水稻被普遍在田間種植已是半公開的秘密。“有的科學家背后就有自己的種子公司,他們把產品直接放到自己公司里去賣,盈利都是自己的。”
但黃大認為,不應以偏概全,“大部分的科學家還是好的。”
產權:大棒而非胡蘿卜
2010年1月6日,此次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獲得者——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一改低調公開宣布:“轉基因水稻最遲5年內走上中國人的餐桌。”
黃大向記者介紹,轉基因水稻要想商業化要走三關,最難過的一道坎兒就是此次華中農業大學拿到的安全證書。這關過去后,說明你的種子安全性沒問題,但接下來還要經過進一步的程序——品種審定。每育成一種品種,都要經過農業部種植業司管理委員會、省級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通過后,還要獲得種子的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因為種子要轉到公司售賣,必須要申請這兩個證。這三關走過了,轉基因水稻就才可進入大面積種植。黃判斷,這個過程至少還要兩三年。
但薛達元認為,雖然這次只批準在湖北地區種植,“但農民的種子流通很快,其他地區馬上就會流通起來”。
爭論并沒有停止。安全獲批后,現在的矛盾又轉移到了“轉基因水稻能不能產業化”上。
包括綠色和平在內的一些國際組織和專家對中國是否真正擁有這些“新基因”的自主知識產權表示疑問。
綠色和平的調查資料顯示,許多用于開發轉基因作物的標準方法、技術和遺傳因子的專利,都被掌握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公司手中。從1999年到2008年有29項轉基因Bt作物獲得專利授權,美國轉基因生物巨頭孟山都公司擁有其中9項。綠色和平組織認為,中國一旦通過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國外專利持有人所收取的“技術費”將很快轉嫁到中國農民身上。
以抗白葉枯病轉基因水稻為例,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賈士榮是該基因的發明者。但有媒體曾經報道,賈士榮是通過在美國的合作伙伴,征得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同意來使用這種基因。他在美國的研究伙伴是位于加州的國際熱帶農業和生物技術實驗室。綠色和平的調查顯示,這個實驗室的主要目標就是將生物技術在發展中國家推廣和銷售,孟山都公司正是該實驗室的重要伙伴。
黃大表示,此次批準的三個安全證書品種決不涉及國外專利;但薛達元反駁,外國人主張“專利要約”?,F在研究沒問題,將來商業化了什么都得從頭說。
曾參與轉BT基因水稻研發、現定居美國的成雄鷹曾對媒體表示:“那些西方的專利所有者,目前他們都保持沉默,可能在等待適當的時機,以便開出他們的條件。”
如前文所提,全球第一大種子公司孟山都在中國的野心就讓各界相當不安。當前,該公司在“試水”中國種子市場并取得初步成功后,外資種子已開始向我國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進軍,擴張速度明顯加快。而之前,孟山都在巴西、阿根廷讓農戶使用孟山都的大豆種子,再以保護“知識產權”的名義,向使用了轉基因大豆種子的阿根廷農民收取“仿制費”。
而早在2008年,孟山都就曾拜會農業部,就加強轉基因生物技術方面的合作進行商討。過后孟山都單方面發表消息稱“開發轉基因,農業部欲聯手孟山都”。
“政府不可能跟公司合作,農業部作為執行部門也根本無法作主。”黃大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政府等各界都有共識,如孟山都這樣的公司,絕對不會把核心技術給你;與它合作,還需要拿出市場作交換條件。中國政府不可能與他們協議從事轉基因生產。這關系到糧食安全。
“表面上你得到了好處,但實際上核心技術都在他們手里。60%~70%的利益他們都要抽走”。黃說,“大豆就是深刻的教訓。當時國家也想把轉基因大豆擋在外面,設立‘綠色壁壘’,但國外強大的生物公司用低價、高質量等手段沖垮了這些屏障,如今轉基因大豆的技術、專利、定價權都在別人手上。”
相關種子、玉米公司早就熱潮涌動。2009年11月27日之前的11月23日,中國第三大種子生產商——奧瑞金公司的納斯達克股價漲了一倍。而有“轉基因水稻第一股”美譽的豐樂種業[16.88 0.88%](000713.SZ)2009年12月2日強勢封住漲停,短短一周豐樂種業漲幅高達23%。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五年前率先發出信號的同樣是股市。
2004年12月2日,豐樂種業漲停。媒體順藤摸瓜,發現農業部一天前剛剛結束了一場專家論證會,這引發了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的第一次大規模爭議。
考慮到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批準轉基因作物作為主糧的國家,所以奧瑞金們的興奮可以理解。
200億元的研發“飯碗”
據悉,此次農業部所批復的兩種轉基因水稻,均為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及其團隊成員共同研發。華中農業大學宣傳部副部長于女士告訴記者,此次華中農業大學所獲得的兩項證書,分別是“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轉基因抗蟲水稻汕優63”在湖北省生產應用的安全證書,有效期五年。而早在2005年,張啟發團隊即向農業部提交過BT(蘇云金芽孢桿菌,一種土壤細菌)毒蛋白基因的抗水稻螟蟲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申請。
黃大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自2004年起,中國就有三種轉基因水稻一直在等待批準上市。
如黃大所言,這幾年轉基因水稻早已是主流生物科學家重點研究的對象,而推動其發展的關鍵事件有兩個。一是2005年由16位院士和其他專家起草的《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策略的建議》轉交到國務院領導手中。該報告認為轉基因水稻已經完成商業化生產所需的各種安全評價程序和試驗環節,未發現存在安全性風險,具備了區域性商業化生產的條件,應迅速批準商業化生產。
另一則是2008年7月9日,一項名為“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的課題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獲得原則通過。此項目的投入高達200億元。后者直接攪動了“商業”神經。
環境保護部生物多樣性研究首席專家薛達元直言:“涉及200多億元的資金,擱在哪個部門,哪個部門至少解決了未來十年的吃飯問題。而且轉基因是‘金種子’,一旦市場化落地生根,對生物公司就是滾滾財源。”
商業化種植所預期帶來的利益早已讓各方覬覦。薛達元回憶,自己參加“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立項論證會時,反對的沒幾個人。“因為參加立項的大部分是轉基因的研究專家,和他們的利益掛在一起,200多億元的資金啊!”
發出反對聲音后,薛達元再未被邀請。
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科技開發中心主任吳燕民曾對媒體表示:“與國外相比,由于國內很多專家為一己利益考慮,導致大家對科研部門的研究經費申請意見比較大,對此大家心知肚明?,F在,這個利益集團形成了一種風氣、一種規則??蒲胁块T、政府部門和企業,三大集團之間復雜的利益關系,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可以說是非常牢固了……這也正是影響國內科技創新、轉基因技術研發進程緩慢的癥結所在。”
綠色和平組織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峰則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早在2005年,綠色和平就曾在位于湖南省懷化市的湖南省中稻區域試驗田發現,在農業部不知情的情況下,轉基因水稻正被非法冒充為常規雜交水稻進行田間試驗并已申請品種審定,試圖獲取商業化種植資格。
這一點在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才宏偉處得到證實。他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在中國民間,轉基因水稻被普遍在田間種植已是半公開的秘密。“有的科學家背后就有自己的種子公司,他們把產品直接放到自己公司里去賣,盈利都是自己的。”
但黃大認為,不應以偏概全,“大部分的科學家還是好的。”
產權:大棒而非胡蘿卜
2010年1月6日,此次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獲得者——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一改低調公開宣布:“轉基因水稻最遲5年內走上中國人的餐桌。”
黃大向記者介紹,轉基因水稻要想商業化要走三關,最難過的一道坎兒就是此次華中農業大學拿到的安全證書。這關過去后,說明你的種子安全性沒問題,但接下來還要經過進一步的程序——品種審定。每育成一種品種,都要經過農業部種植業司管理委員會、省級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通過后,還要獲得種子的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因為種子要轉到公司售賣,必須要申請這兩個證。這三關走過了,轉基因水稻就才可進入大面積種植。黃判斷,這個過程至少還要兩三年。
但薛達元認為,雖然這次只批準在湖北地區種植,“但農民的種子流通很快,其他地區馬上就會流通起來”。
爭論并沒有停止。安全獲批后,現在的矛盾又轉移到了“轉基因水稻能不能產業化”上。
包括綠色和平在內的一些國際組織和專家對中國是否真正擁有這些“新基因”的自主知識產權表示疑問。
綠色和平的調查資料顯示,許多用于開發轉基因作物的標準方法、技術和遺傳因子的專利,都被掌握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公司手中。從1999年到2008年有29項轉基因Bt作物獲得專利授權,美國轉基因生物巨頭孟山都公司擁有其中9項。綠色和平組織認為,中國一旦通過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國外專利持有人所收取的“技術費”將很快轉嫁到中國農民身上。
以抗白葉枯病轉基因水稻為例,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賈士榮是該基因的發明者。但有媒體曾經報道,賈士榮是通過在美國的合作伙伴,征得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同意來使用這種基因。他在美國的研究伙伴是位于加州的國際熱帶農業和生物技術實驗室。綠色和平的調查顯示,這個實驗室的主要目標就是將生物技術在發展中國家推廣和銷售,孟山都公司正是該實驗室的重要伙伴。
黃大表示,此次批準的三個安全證書品種決不涉及國外專利;但薛達元反駁,外國人主張“專利要約”?,F在研究沒問題,將來商業化了什么都得從頭說。
曾參與轉BT基因水稻研發、現定居美國的成雄鷹曾對媒體表示:“那些西方的專利所有者,目前他們都保持沉默,可能在等待適當的時機,以便開出他們的條件。”
如前文所提,全球第一大種子公司孟山都在中國的野心就讓各界相當不安。當前,該公司在“試水”中國種子市場并取得初步成功后,外資種子已開始向我國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進軍,擴張速度明顯加快。而之前,孟山都在巴西、阿根廷讓農戶使用孟山都的大豆種子,再以保護“知識產權”的名義,向使用了轉基因大豆種子的阿根廷農民收取“仿制費”。
而早在2008年,孟山都就曾拜會農業部,就加強轉基因生物技術方面的合作進行商討。過后孟山都單方面發表消息稱“開發轉基因,農業部欲聯手孟山都”。
“政府不可能跟公司合作,農業部作為執行部門也根本無法作主。”黃大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政府等各界都有共識,如孟山都這樣的公司,絕對不會把核心技術給你;與它合作,還需要拿出市場作交換條件。中國政府不可能與他們協議從事轉基因生產。這關系到糧食安全。
“表面上你得到了好處,但實際上核心技術都在他們手里。60%~70%的利益他們都要抽走”。黃說,“大豆就是深刻的教訓。當時國家也想把轉基因大豆擋在外面,設立‘綠色壁壘’,但國外強大的生物公司用低價、高質量等手段沖垮了這些屏障,如今轉基因大豆的技術、專利、定價權都在別人手上。”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下一個:
重慶2009年12月下旬種子零售價格情況
下一個:
重慶2009年12月下旬種子零售價格情況
Copyright ? 2021 四川農大高科農業有限責任公司 蜀ICP備20024782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