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情
從2008年開始,一種以前我省農戶聞所未聞的超高產的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以下簡稱精確水稻)“登陸”四川,在示范地取得了平均單產近700公斤的高產,比常規栽培水稻畝增產100公斤以上,畝增純收益一兩百元。這讓參與試驗、示范的農戶歡呼雀躍,紛紛表示來年還要擴大精確水稻的面積。但是,精確水稻畢竟科技含量較高,對水稻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都有著“精確”的要求,這對于大多數農戶來講很麻煩,因此,他們雖然羨慕精確水稻的高產,但積習難改,對它的操作環節望而生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精確水稻的發展進程。精確水稻在我省何去何從?記者希望能通過一系列走訪調查找到答案。
試驗種地出畝畝高產,甜!
“我去年栽了2.4畝精確水稻,谷子相當好,顆粒飽滿,打了3000多斤,裝了34口袋,比往年起碼多了10袋。機收隊的人都說我的谷子多,口袋裝得多,每畝收割費收了110元,而其他田每畝只要五六十元就收下來了。”1月20日,彭山縣觀音鎮文昌村二組精確水稻試驗示范戶唐桂芳指著家里的糧倉高興地說,“看到這么高的產量,周圍的鄰居羨慕得不得了!”
彭山縣農林局驗收的數據表明,唐桂芳的精確水稻單產達到了731.5公斤。
回想當初,縣農林局農技站的技術人員動員唐桂芳當示范戶,她還很不情愿呢。她說:“畢竟從沒栽過,心頭沒底。我還聽他們宣傳精確水稻結的穗子比較沉,我想稈子細穗子沉,很容易被風吹倒??!所以很遲疑。后來,老公要我好好配合他們(農技站)的工作?,F在看來,我們當初的路走對了。”
在彭山縣,近兩年已有幾十家農戶進行了精確水稻的試驗示范。鳳鳴鎮菱角村二組農戶謝學文,長期以來就“喜歡接受新東西”,她聽說精確水稻能增產,就連續試驗示范了兩年,每年都種1畝,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她說:“1畝多產兩三百斤谷子!多賣200來塊錢!今年,我準備整5畝精確水稻。”
彭山縣農林局農技站站長陳洪倫告訴記者:“有專家說,精確水稻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優秀、最完善、最先進的水稻栽培新技術之一。彭山通過兩年的試驗示范,同時結合免耕定拋栽培,單產突破了700公斤,而之前彭山水稻的平均畝產只有545公斤,精確水稻比彭山大面積水稻單產增產150公斤以上。”
據了解,位處川西平原的郫縣也是與彭山縣一道開始精確水稻試驗、示范的,面積由2008年的2畝擴大到2009年的10畝,2008年由于天氣較好,單產高到816.6公斤,2009年單產為770公斤,在省內依然拔尖。
郫縣古城鎮花牌村十二組農戶朱光輝,是郫縣應用精確水稻的第一批農戶。1月21日,正在麥田打藥的朱光輝談起了近兩年的種植心得:“從2008年開始,我搞了2畝精確定量栽培,連續兩年單產700公斤左右,產量很可靠,比常規水稻增產100公斤左右。而且,它莖稈要粗一些,穗子要沉一些,千粒重為30克,比常規的重1克左右。今年,我打算擴大到六七畝,還準備包一些農民的田來種精確水稻。”
精確水稻不僅給彭山、郫縣的農戶帶來了增產增收的喜悅,全省參與精確水稻試驗示范地區的農戶都嘗到了甜頭。記者從省農技推廣總站了解到,2008年,我省在郫縣、彭山開展了精確水稻的試驗示范,2009年,又增加了新都、廣漢、旺蒼、隆昌,均取得了顯著的增產增收效果。2009年,這6個縣(市、區)共完成核心試驗示范區面積299.6畝,平均實收畝產達695公斤,比對畝增169公斤、畝增純效益240元。示范區共輻射帶動大面積推廣精確定量栽培技術4830畝,平均畝產達633.9公斤,比對照畝增純效益188.5元。
經驗種稻到精確種稻,難!
參與過精確水稻試驗示范的大多農戶,都喜歡上了這門技術。
“和傳統的栽培技術相比,施肥更科學一些,窩距尺寸上有變化,窩距較稀,1畝只有7500窩左右,比傳統的少了2500窩。而且,它的成本也和傳統的差不多。”郫縣古城鎮花牌村十二組朱光輝深有感觸地說。他是一個觀念很新的農戶,特別喜歡農業科技。
唐桂芳說:“往年我是打起光腳育秧子,彎腰駝背栽秧子;2009年我是穿起鞋襪就能育秧子,直起身子一路走一路定拋秧子。我和老公定拋2.4畝只用了1天半,傳統栽秧,兩個人至少要兩三天。而且,今年還是免耕。這樣,既省了工又節約了成本。”在彭山縣,精確水稻集成了旱育秧、優化定拋、免耕等技術,將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
不過,要真正讓廣大農戶接受精確水稻,卻并非易事。
“它的穗粒比較重,好多老百姓擔心后期會‘頭重腳輕’,被風吹倒,而且還擔心技術不成熟。他們從來就沒聽說過精確水稻定量栽培技術,他們懷疑產量是否有宣傳的高產,整不到那么高的產量怎么辦?”陳洪倫回憶起當初推廣的艱難。
他說:“為了讓老百姓放心,我們就在種子、農藥、肥料上進行補貼,這樣,即使減產了,都不會讓他們減收。而且,我們向他們宣傳,通過這個技術,目的是讓他們增產增收,但必須按照我們的技術要求來做。”
“在生產的各個環節,我們都是一點一滴地指導老百姓,從未放松。”陳洪倫說,縣農技站技術人員從播種到收獲,對農戶實行全程技術指導服務,5~7天就要進行一次追蹤,調查苗情長勢、動態長勢和苗子發生狀況,平時指導田間長勢,效果不好的,就要抓平衡生產。“比如,我們發現在一個田間,有些水源、長勢不平衡,在技術上就要求老百姓補施肥料。”
據陳洪倫介紹,當時,觀音鎮文昌村二組農婦袁學珍就遇到一個“不平衡”的問題。她在灌溉的時候,流水把一塊稻田前面一部分的肥料沖到后面一部分去了,結果造成前面的肥料少,秧苗長勢弱,而后面的秧苗長勢壯。農技人員在追蹤調查中發現這一問題,就要求袁學珍在前面的田塊增施了一次尿素、底肥,并追肥一次,后期再施穗肥一次,使前后田塊的秧苗平衡生長。
袁學珍按照農技人員的要求操作以后,在去年打谷子的時候,嘗到了豐收的喜悅。她高興地說:“他們教我如何撒肥料,如何打農藥。我2.2畝今年收了1500公斤左右,每畝有700公斤,比原來多收了100公斤。”
“但是,大多農戶仍然是應付式生產,他們期盼高產,在實際栽培管理中卻未按高產栽培技術要求去做,他們嫌麻煩、嫌增加成本。”陳洪倫說,“精確水稻要求每畝窩數、肥料、灌溉精確定量?;久缫宰?,1畝要達到10萬苗以上,但農戶一般只栽7~8萬苗。精確水稻要求一窩栽兩株秧苗,這樣,1畝需1.5公斤種子,要比傳統栽培多用0.5公斤種子,農戶害怕增加種子成本,一般都是一窩栽一株。精確水稻還要求‘前肥后移’,施肥前前后后要施3次,農戶覺得麻煩,仍然是‘一次清’。”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任萬軍告訴記者,“精確水稻技術含量較高。它根據葉齡來計算有效分蘗臨界期,以確定何時施肥、何時曬田。這就需要10來天觀察一次葉齡,每片葉子還要做記號。農民嫌麻煩、花人工,不愿花精力去掌握。而且,精確水稻在施肥方面也比較麻煩,傳統的方式底肥占70%、追肥占30%,精確水稻打了個顛倒,底肥只占40%、追肥占到了60%,農戶就擔心后期追肥追得猛造成倒伏,而不愿‘精確’施肥。”
“畢竟才兩年,即便是我都還沒有完全掌握精確水稻的技術,更不要說農民了。”郫縣農發局糧油土肥站站長黃光忠說,“完全按照技術操作的農民很少。很多有知識、有文化的農民都外出打工去了,在家的以文化程度低的四五齡人員居多,在培訓上有一定難度,我們搞過多次培訓,連基層技術人員都只是表皮了解一點,很多農民就更不清楚了。”
從全省近兩年的試驗示范來看,各地的農戶均反映精確水稻中的葉齡標記及鑒定不太容易掌握,也不太習慣三次追肥等技術,因而,除了核心區,示范區農戶操作得并不“精確”。
改掉積習走精確之路,學!
“農民一般是憑經驗和習慣種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弱。任何一項新技術,要讓農民接受都有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省農技推廣總站水稻科科長劉基敏認為,“精確水稻定量栽培技術是現代稻作技術的發展方向,農民和農技人員均需一個學習的過程,關鍵要敢于正視這項新技術,轉變傳統的觀念,習慣一種新的栽培管理方式。哪怕它的技術繁雜一點兒,要多施一兩次肥,增加兩三個人工,但是每畝能增產一兩百公斤,增收一兩百元,新增投入產出比是很明顯的。”
據劉基敏介紹,目前農業部高度重視精確水稻的示范推廣工作,力爭今年全國示范推廣面積突破3000萬畝,比去年擴大1000萬畝。根據農業部的要求,我省也將進一步擴大精確水稻試驗示范推廣的范圍和規模。全省今年計劃選擇12個縣進行有針對性的試驗研究,并選擇30個水稻主產縣結合開展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和實施水稻科技示范工程項目,大力示范推廣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每個縣建立核心示范展示區200畝、輻射帶動5000畝,力爭核心示范區平均畝產比對照增產20%以上,輻射區增產10%以上。
那么,在目前絕大多數農戶都還未接受、掌握精確水稻操作要領的情況下,如何推進這項工作呢?
黃光忠認為:“采取逐年推進的辦法,逐年擴大面積?;鶎蛹夹g人員首先要把技術吃透,精確基本苗、施肥量和施肥時間、灌溉、配套技術,都要一一搞清楚,否則,指導農民就會很惱火。”
任萬軍指出:“多布置示范點、做出一些樣板,讓農民眼見為實。同時,加大研究力度,提出適合四川不同生態區的基層農技術人員和農民容易懂的本土化技術模式,強化各個示范點和基層農民的培訓。”
“推廣的前期必須由基層農技人員確定葉齡期或由縣鄉農技推廣人員確定哪一天該采取哪些管理措施,時間、方法、用量等處理應提前一兩天通過廣播、黑板報等形式通知農民。”劉基敏提倡,精確水稻可以搞適度規模種植,提高農產品比較效益,促進業主參與的積極性,
擴大入戶到田率,畢竟“農民人均兩三分地、戶均一兩畝地,即使畝產再高,也產生不了多少效益。”他還提出,可以提高水稻生產環節性流轉,比如把育秧、栽秧、收割等環節流轉出去,交給其他人去做,從而使農民減少投工投勞,有更多的精力搞好田間管理。
“對新技術的推廣,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2008年省上撥給我們20萬元,2009年撥了30萬元,縣上配套了適當經費,但還不夠,這僅能滿足小面積試驗示范的種子、農藥、化肥補貼,大面積推廣就不夠了。”陳洪倫呼吁。
據了解,截至目前,我省開展精確水稻試驗示范,主要是依托現有水稻科技示范推廣方面的項目資金在做,還未有專門的示范推廣經費,這制約了精確水稻的推廣進程。因此,“加大政府投入,加大資金傾斜”成為業界共同的心聲。
相關鏈接
精確水稻種植技術
記者了解到,除了試驗區外,現今我省廣大農民對精確水稻種植技術還是陌生的,但在業界已廣為人知。精確水稻是由我國著名水稻栽培專家凌啟鴻教授領導的團隊在水稻葉齡模式、水稻群體質量栽培等理論與技術成果的基礎上,適應現代稻作發展趨勢提出的新型栽培技術體系。
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的定義是什么?專家告訴記者,這是一項在探明水稻生長發育規律的基礎上,通過精確計算,包括種子、肥料、農藥的用量都要計算精確,從而以最必需、最少的作業次數,在最適宜的生育時期來管理水稻,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綜合目標的新型栽培技術體系。
2000年以來,精確水稻的試驗示范在江蘇、安徽、貴州、廣西、江西、云南等水稻產區次第展開,在相同的品種和施肥水平下均比當地現行栽培方法能增產10%以上,高的可達20%~30%。在云南省永勝縣濤源鄉的一塊精確水稻攻關田,2006年甚至創造了1287公斤/畝的世界紀錄。
2009年,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專門成立了全國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專家組,農業部還把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作為水稻高產創建主推技術之一在全國各省示范推廣。
試驗種地出畝畝高產,甜!
“我去年栽了2.4畝精確水稻,谷子相當好,顆粒飽滿,打了3000多斤,裝了34口袋,比往年起碼多了10袋。機收隊的人都說我的谷子多,口袋裝得多,每畝收割費收了110元,而其他田每畝只要五六十元就收下來了。”1月20日,彭山縣觀音鎮文昌村二組精確水稻試驗示范戶唐桂芳指著家里的糧倉高興地說,“看到這么高的產量,周圍的鄰居羨慕得不得了!”
彭山縣農林局驗收的數據表明,唐桂芳的精確水稻單產達到了731.5公斤。
回想當初,縣農林局農技站的技術人員動員唐桂芳當示范戶,她還很不情愿呢。她說:“畢竟從沒栽過,心頭沒底。我還聽他們宣傳精確水稻結的穗子比較沉,我想稈子細穗子沉,很容易被風吹倒??!所以很遲疑。后來,老公要我好好配合他們(農技站)的工作?,F在看來,我們當初的路走對了。”
在彭山縣,近兩年已有幾十家農戶進行了精確水稻的試驗示范。鳳鳴鎮菱角村二組農戶謝學文,長期以來就“喜歡接受新東西”,她聽說精確水稻能增產,就連續試驗示范了兩年,每年都種1畝,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她說:“1畝多產兩三百斤谷子!多賣200來塊錢!今年,我準備整5畝精確水稻。”
彭山縣農林局農技站站長陳洪倫告訴記者:“有專家說,精確水稻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優秀、最完善、最先進的水稻栽培新技術之一。彭山通過兩年的試驗示范,同時結合免耕定拋栽培,單產突破了700公斤,而之前彭山水稻的平均畝產只有545公斤,精確水稻比彭山大面積水稻單產增產150公斤以上。”
據了解,位處川西平原的郫縣也是與彭山縣一道開始精確水稻試驗、示范的,面積由2008年的2畝擴大到2009年的10畝,2008年由于天氣較好,單產高到816.6公斤,2009年單產為770公斤,在省內依然拔尖。
郫縣古城鎮花牌村十二組農戶朱光輝,是郫縣應用精確水稻的第一批農戶。1月21日,正在麥田打藥的朱光輝談起了近兩年的種植心得:“從2008年開始,我搞了2畝精確定量栽培,連續兩年單產700公斤左右,產量很可靠,比常規水稻增產100公斤左右。而且,它莖稈要粗一些,穗子要沉一些,千粒重為30克,比常規的重1克左右。今年,我打算擴大到六七畝,還準備包一些農民的田來種精確水稻。”
精確水稻不僅給彭山、郫縣的農戶帶來了增產增收的喜悅,全省參與精確水稻試驗示范地區的農戶都嘗到了甜頭。記者從省農技推廣總站了解到,2008年,我省在郫縣、彭山開展了精確水稻的試驗示范,2009年,又增加了新都、廣漢、旺蒼、隆昌,均取得了顯著的增產增收效果。2009年,這6個縣(市、區)共完成核心試驗示范區面積299.6畝,平均實收畝產達695公斤,比對畝增169公斤、畝增純效益240元。示范區共輻射帶動大面積推廣精確定量栽培技術4830畝,平均畝產達633.9公斤,比對照畝增純效益188.5元。
經驗種稻到精確種稻,難!
參與過精確水稻試驗示范的大多農戶,都喜歡上了這門技術。
“和傳統的栽培技術相比,施肥更科學一些,窩距尺寸上有變化,窩距較稀,1畝只有7500窩左右,比傳統的少了2500窩。而且,它的成本也和傳統的差不多。”郫縣古城鎮花牌村十二組朱光輝深有感觸地說。他是一個觀念很新的農戶,特別喜歡農業科技。
唐桂芳說:“往年我是打起光腳育秧子,彎腰駝背栽秧子;2009年我是穿起鞋襪就能育秧子,直起身子一路走一路定拋秧子。我和老公定拋2.4畝只用了1天半,傳統栽秧,兩個人至少要兩三天。而且,今年還是免耕。這樣,既省了工又節約了成本。”在彭山縣,精確水稻集成了旱育秧、優化定拋、免耕等技術,將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
不過,要真正讓廣大農戶接受精確水稻,卻并非易事。
“它的穗粒比較重,好多老百姓擔心后期會‘頭重腳輕’,被風吹倒,而且還擔心技術不成熟。他們從來就沒聽說過精確水稻定量栽培技術,他們懷疑產量是否有宣傳的高產,整不到那么高的產量怎么辦?”陳洪倫回憶起當初推廣的艱難。
他說:“為了讓老百姓放心,我們就在種子、農藥、肥料上進行補貼,這樣,即使減產了,都不會讓他們減收。而且,我們向他們宣傳,通過這個技術,目的是讓他們增產增收,但必須按照我們的技術要求來做。”
“在生產的各個環節,我們都是一點一滴地指導老百姓,從未放松。”陳洪倫說,縣農技站技術人員從播種到收獲,對農戶實行全程技術指導服務,5~7天就要進行一次追蹤,調查苗情長勢、動態長勢和苗子發生狀況,平時指導田間長勢,效果不好的,就要抓平衡生產。“比如,我們發現在一個田間,有些水源、長勢不平衡,在技術上就要求老百姓補施肥料。”
據陳洪倫介紹,當時,觀音鎮文昌村二組農婦袁學珍就遇到一個“不平衡”的問題。她在灌溉的時候,流水把一塊稻田前面一部分的肥料沖到后面一部分去了,結果造成前面的肥料少,秧苗長勢弱,而后面的秧苗長勢壯。農技人員在追蹤調查中發現這一問題,就要求袁學珍在前面的田塊增施了一次尿素、底肥,并追肥一次,后期再施穗肥一次,使前后田塊的秧苗平衡生長。
袁學珍按照農技人員的要求操作以后,在去年打谷子的時候,嘗到了豐收的喜悅。她高興地說:“他們教我如何撒肥料,如何打農藥。我2.2畝今年收了1500公斤左右,每畝有700公斤,比原來多收了100公斤。”
“但是,大多農戶仍然是應付式生產,他們期盼高產,在實際栽培管理中卻未按高產栽培技術要求去做,他們嫌麻煩、嫌增加成本。”陳洪倫說,“精確水稻要求每畝窩數、肥料、灌溉精確定量?;久缫宰?,1畝要達到10萬苗以上,但農戶一般只栽7~8萬苗。精確水稻要求一窩栽兩株秧苗,這樣,1畝需1.5公斤種子,要比傳統栽培多用0.5公斤種子,農戶害怕增加種子成本,一般都是一窩栽一株。精確水稻還要求‘前肥后移’,施肥前前后后要施3次,農戶覺得麻煩,仍然是‘一次清’。”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任萬軍告訴記者,“精確水稻技術含量較高。它根據葉齡來計算有效分蘗臨界期,以確定何時施肥、何時曬田。這就需要10來天觀察一次葉齡,每片葉子還要做記號。農民嫌麻煩、花人工,不愿花精力去掌握。而且,精確水稻在施肥方面也比較麻煩,傳統的方式底肥占70%、追肥占30%,精確水稻打了個顛倒,底肥只占40%、追肥占到了60%,農戶就擔心后期追肥追得猛造成倒伏,而不愿‘精確’施肥。”
“畢竟才兩年,即便是我都還沒有完全掌握精確水稻的技術,更不要說農民了。”郫縣農發局糧油土肥站站長黃光忠說,“完全按照技術操作的農民很少。很多有知識、有文化的農民都外出打工去了,在家的以文化程度低的四五齡人員居多,在培訓上有一定難度,我們搞過多次培訓,連基層技術人員都只是表皮了解一點,很多農民就更不清楚了。”
從全省近兩年的試驗示范來看,各地的農戶均反映精確水稻中的葉齡標記及鑒定不太容易掌握,也不太習慣三次追肥等技術,因而,除了核心區,示范區農戶操作得并不“精確”。
改掉積習走精確之路,學!
“農民一般是憑經驗和習慣種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弱。任何一項新技術,要讓農民接受都有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省農技推廣總站水稻科科長劉基敏認為,“精確水稻定量栽培技術是現代稻作技術的發展方向,農民和農技人員均需一個學習的過程,關鍵要敢于正視這項新技術,轉變傳統的觀念,習慣一種新的栽培管理方式。哪怕它的技術繁雜一點兒,要多施一兩次肥,增加兩三個人工,但是每畝能增產一兩百公斤,增收一兩百元,新增投入產出比是很明顯的。”
據劉基敏介紹,目前農業部高度重視精確水稻的示范推廣工作,力爭今年全國示范推廣面積突破3000萬畝,比去年擴大1000萬畝。根據農業部的要求,我省也將進一步擴大精確水稻試驗示范推廣的范圍和規模。全省今年計劃選擇12個縣進行有針對性的試驗研究,并選擇30個水稻主產縣結合開展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和實施水稻科技示范工程項目,大力示范推廣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每個縣建立核心示范展示區200畝、輻射帶動5000畝,力爭核心示范區平均畝產比對照增產20%以上,輻射區增產10%以上。
那么,在目前絕大多數農戶都還未接受、掌握精確水稻操作要領的情況下,如何推進這項工作呢?
黃光忠認為:“采取逐年推進的辦法,逐年擴大面積?;鶎蛹夹g人員首先要把技術吃透,精確基本苗、施肥量和施肥時間、灌溉、配套技術,都要一一搞清楚,否則,指導農民就會很惱火。”
任萬軍指出:“多布置示范點、做出一些樣板,讓農民眼見為實。同時,加大研究力度,提出適合四川不同生態區的基層農技術人員和農民容易懂的本土化技術模式,強化各個示范點和基層農民的培訓。”
“推廣的前期必須由基層農技人員確定葉齡期或由縣鄉農技推廣人員確定哪一天該采取哪些管理措施,時間、方法、用量等處理應提前一兩天通過廣播、黑板報等形式通知農民。”劉基敏提倡,精確水稻可以搞適度規模種植,提高農產品比較效益,促進業主參與的積極性,
擴大入戶到田率,畢竟“農民人均兩三分地、戶均一兩畝地,即使畝產再高,也產生不了多少效益。”他還提出,可以提高水稻生產環節性流轉,比如把育秧、栽秧、收割等環節流轉出去,交給其他人去做,從而使農民減少投工投勞,有更多的精力搞好田間管理。
“對新技術的推廣,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2008年省上撥給我們20萬元,2009年撥了30萬元,縣上配套了適當經費,但還不夠,這僅能滿足小面積試驗示范的種子、農藥、化肥補貼,大面積推廣就不夠了。”陳洪倫呼吁。
據了解,截至目前,我省開展精確水稻試驗示范,主要是依托現有水稻科技示范推廣方面的項目資金在做,還未有專門的示范推廣經費,這制約了精確水稻的推廣進程。因此,“加大政府投入,加大資金傾斜”成為業界共同的心聲。
相關鏈接
精確水稻種植技術
記者了解到,除了試驗區外,現今我省廣大農民對精確水稻種植技術還是陌生的,但在業界已廣為人知。精確水稻是由我國著名水稻栽培專家凌啟鴻教授領導的團隊在水稻葉齡模式、水稻群體質量栽培等理論與技術成果的基礎上,適應現代稻作發展趨勢提出的新型栽培技術體系。
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的定義是什么?專家告訴記者,這是一項在探明水稻生長發育規律的基礎上,通過精確計算,包括種子、肥料、農藥的用量都要計算精確,從而以最必需、最少的作業次數,在最適宜的生育時期來管理水稻,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綜合目標的新型栽培技術體系。
2000年以來,精確水稻的試驗示范在江蘇、安徽、貴州、廣西、江西、云南等水稻產區次第展開,在相同的品種和施肥水平下均比當地現行栽培方法能增產10%以上,高的可達20%~30%。在云南省永勝縣濤源鄉的一塊精確水稻攻關田,2006年甚至創造了1287公斤/畝的世界紀錄。
2009年,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專門成立了全國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專家組,農業部還把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作為水稻高產創建主推技術之一在全國各省示范推廣。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上一個:
農業部:評審產生12種“超級稻”
下一個:
河南:誕生首個超級稻---“新稻18號”
上一個:
農業部:評審產生12種“超級稻”
下一個:
河南:誕生首個超級稻---“新稻18號”
Copyright ? 2021 四川農大高科農業有限責任公司 蜀ICP備20024782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