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情
荃銀高科實際控制人是前豐樂種業(000713,股吧)董事長張海銀,而且張曾因財務造假違法被證監會處罰成為市場永久禁入者,但就是這樣一名“污點人物”,卻通過向妻女轉讓股份的方式成為即將過會的荃銀高科的實際控制人,通過“垂簾聽政”的方式重新回歸資本市場。試問這樣一家通過偷梁換柱的方式掩蓋“實際控制人是被資本市場永久禁入”身份的公司一旦上市,投資者的權益如何得到保證?
“這個張海銀不是當年被市場禁入的豐樂種業的董事長嗎?怎么現在成了荃銀高科的實際控制人?”今日即將上會的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荃銀高科”)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一公布,就有不少投資者打進本報熱線反映情況,“換個名字就重新登陸資本市場,那禁入令還有什么約束?如果荃銀高科真的那么好,張海銀為什么會把第一大股東的位置轉給張琴?”
而據知情者透露,張琴就是張海銀的女兒,也就是說,張海銀很可能就是荃銀高科的實際控制人,而之所以會在上市之前轉移股份,很可能就是規避自己曾是“被處罰的前豐樂種業董事長”的身份。有國內知名財務專家(應本人要求隱去姓名)還表示,荃銀高科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揭示,荃銀高科似乎與有“國內種業第一股”之稱的豐樂種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僅張海銀曾任豐樂種業董事長,即將上會的荃銀高科在很多地方都有豐樂種業的影子。更有投資者直呼:“張海銀是在通過荃銀高科還魂。”
質疑一:荃銀高科有多少豐樂種業的影子?
據悉,荃銀高科此次擬發行1320萬股,發行后公司的總股份將增加至5280萬股,該公司主要從事高產、優質雜交水稻種子研發、繁育、推廣及服務。談及荃銀高科不得不談豐樂種業,因為兩家公司主營業務都與種業有關,而不得不提的人物則是張海銀。
張海銀曾經是上市公司豐樂種業的第一任董事長,也是荃銀高科前身安徽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的發起人之一。2000年,張海銀從豐樂種業退居二線后,政府為表彰其貢獻而以政府補貼的方式給了其16萬股,折合近200萬元的巨額獎勵。而張海銀在第二年則相繼成立了安徽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以及安徽荃銀禾豐種業有限公司,從事與豐樂種業相同的種子科研與經營。此舉曾引起整個種業界的關注。
在荃銀高科的招股說明書中,持有荃銀高科5萬股的公司審計部主任名與董事長同名,也叫張琴,證監會在2005年對豐樂種業的處分中,對任豐樂種業會計主管的張琴進行了警告處分,而從身份證上的出生年份推斷極有可能是一人。
質疑二:曾對簿公堂的荃銀與豐樂如何規避同業競爭?
而正是由于兩家公司主營業務相近,在張海銀離開豐樂種業另起爐灶后,雙方也曾為了主業一度對簿公堂,其引子是水稻新品種“新安S”的植物新品種申請權。豐樂種業認為,當時荃銀不斷地從豐樂種業挖走人才,并使得陳金節等人利用在豐樂種業的職務育種而研發出“新安S”,并搶先進行了“新安S”的植物新品種申請權的申請。為此,豐樂種業選擇了與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對簿公堂。而當時任安徽省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所長、安徽荃銀禾豐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金節在接受媒體時表示,“當初張海銀董事長成立安徽省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時,仍然是帶著很大的豐樂情結,是想將一些專家吸引過來培育出更多的品種向豐樂公司進行輸送,并于2001年底至2002年上半年多次主動與豐樂公司商談合作事宜,但一直得不到合作的結果,不得已才與外地合作成立安徽荃銀禾豐種業有限公司。”而最終原告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撤回起訴。
對此,豐樂種業董秘顧曉新在接受本報電話采訪時比較含蓄,她說兩家公司的主業的確差不多,而且又同處在安徽,但是不是處于一種競爭關系,她表示:“種業市場很大,荃銀上市對公司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質疑三:被市場禁入后變相掌舵新上市公司?
讓人們覺得最匪夷所思的,是張海銀如何以“污點人物”重新返回資本市場。有知情人表示,豐樂種業曾在2003年和2005年兩次因未按照有關規定披露重大投資信息、所披露的財務數據有虛假記載、所披露的募集資金使用情況有虛假記載,被證監會處分。2004年底,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對張海銀等三人實施永久性市場禁入的決定》(證監法律字[2004]18號)。該《決定》稱,“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虛假陳述案已由我會調查審理終結。在豐樂種業的行為中,豐樂種業一屆董事會董事長張海銀和副董事長孫蘭芳負有主要責任,其行為性質惡劣,情節嚴重;原財務負責人王光亞對上述主要違法行為負有重要責任,其行為性質惡劣,情節嚴重。根據《證券市場禁入暫行規定》第四條規定,……鑒于張海銀、孫蘭芳和王光亞違法行為性質惡劣,情節嚴重,我會認定該三人為市場禁入者,永久性不得擔任任何上市公司和從事證券業務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職務。”
但事實上,張海銀在資本市場的夢想并未就此停止。2001年的11月,在合肥高新區,一個有16個股東,包括現金和技術參股總投資1200萬元的民營安徽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誕生。張海銀、李成荃等人從此踏上了二次創業的征途。民營科研所成立一年后,由另一家民營種子營銷公司控股,聯合成立起安徽荃銀禾豐種業有限公司。又過兩年之后,安徽荃銀禾豐種業有限公司成為由安徽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控股的集種子科研、生產、營銷于一體的公司。民營科研所的董事長張海銀則成為了荃銀的掌舵人。而當時就有媒體報道稱,張海銀的目標是在增資擴股之后,2008年再次將公司推上市。而在2010年冬天,雖然離張海銀的目標晚了兩年,但荃銀高科上市僅有一步之遙了。
為了實現荃銀高科上市的目標,張海銀開始從臺前走向幕后,因為其“污點人物”的身份很可能成荃銀高科面前的一道障礙。因此,在2005年4月7日,荃銀有限公司股東會決議同意張海銀將其持有的10.44%的股權全部轉讓給張琴5.5%、劉家芬3.2%、蘇陽0.87%、鄭霞0.87%。而通過此次股權轉讓,張海銀不再持有荃銀有限公司的股權,這似乎讓張海銀與荃銀撇清了關系,張琴則以持股比例達8.98%成為第一大股東。隨后,2008年2月,荃銀高科股份公司成立,張琴仍然持有8.98%的股份。2009年2月,荃銀高科股份公司向張琴等董事及部分主要管理人員定向增發股份,通過此次定向增發,張琴持有荃銀高科463.28萬股,占11.70%,目前張琴是荃銀高科的現任董事長。不過,記者在采訪豐樂種業董秘顧曉新時,她談到了荃銀高科董事長張琴的父親就是曾經在豐樂種業擔任董事長的張海銀,荃銀高科背后的操控者不言而喻。
質疑四:投資者的權益如何保證?
對于張海銀在荃銀有限的任職情況,在荃銀高科的招股說明書中也進行了說明,“2008年2月荃銀有限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以前,張海銀曾擔任荃銀有限董事長與法定代表人。其間,2004年12月21日,張海銀于1997年日月至2000年9月擔任上市公司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期間,因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證券違法行為受到證監會證券市場永久禁入處罰。該處罰事項與荃銀有限無關。張海銀在此期間擔任荃銀有限的董事長、法定代表人,符合《公司法》和《證券市場禁入暫行辦法》(1999年)以及《證券市場禁入規定》(2005年)的相關規定。2008年2月荃銀有限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后,張海銀不再擔任本公司任何職務。”
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三條規定,“發行人最近兩年內主營業務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均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而2008年2月荃銀有限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后,張海銀才不再擔任本公司任何職務,由此推算,前述知名財務專家認為,荃銀高科違反了上述規定,不符合上市的規定。
盡管張海銀目前沒有在荃銀高科擔任任何職務,招股說明書中也極力撇清張海銀與荃銀高科的關系,不過,前述財務打假專家懷疑,現任董事長張琴可能就是張海銀在荃銀高科的棋子。荃銀高科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劉家芬是董事長張琴的母親,而張海銀當時正是將手中持有的大部分股份轉讓給了張琴和劉家芬。因此懷疑張琴等人涉嫌代持張海銀的股份,而實際控制人仍然是張海銀,張海銀是借荃銀高科再次進入資本市場。
前述知名財務專家認為,荃銀高科隱瞞了實際控制人,招股書稱沒實際控制人,但事實上張海銀可能就是幕后老板,這從該公司名字“荃銀”及張海銀的前任董事長地位就可以判斷出來。張海銀是荃銀高科的幕后實際控制人,該公司治理存在嚴重缺陷,招股書疑有重大虛假陳述。他談到,“既然已被判定永久禁入,就不要對資本市場再有奢想。而如今張海銀就是垂簾聽政。證監會在2005年給豐樂種業開出證券市場行政處罰第一單,豐樂種業上市1997年上市,上市8年竟用了6年來造假連續6年財務造假、挪用3.8億募資進行證券投資、虛構2億元募資項目。試問這樣一家實際控制人是被資本市場永久禁入、治理存在嚴重缺陷、上市資產又與非上市資產存在同業競爭、公司高管和技術人員脫胎于豐樂種業的公司一旦上市,投資者的權益如何保證?”
“這個張海銀不是當年被市場禁入的豐樂種業的董事長嗎?怎么現在成了荃銀高科的實際控制人?”今日即將上會的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荃銀高科”)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一公布,就有不少投資者打進本報熱線反映情況,“換個名字就重新登陸資本市場,那禁入令還有什么約束?如果荃銀高科真的那么好,張海銀為什么會把第一大股東的位置轉給張琴?”
而據知情者透露,張琴就是張海銀的女兒,也就是說,張海銀很可能就是荃銀高科的實際控制人,而之所以會在上市之前轉移股份,很可能就是規避自己曾是“被處罰的前豐樂種業董事長”的身份。有國內知名財務專家(應本人要求隱去姓名)還表示,荃銀高科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揭示,荃銀高科似乎與有“國內種業第一股”之稱的豐樂種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僅張海銀曾任豐樂種業董事長,即將上會的荃銀高科在很多地方都有豐樂種業的影子。更有投資者直呼:“張海銀是在通過荃銀高科還魂。”
質疑一:荃銀高科有多少豐樂種業的影子?
據悉,荃銀高科此次擬發行1320萬股,發行后公司的總股份將增加至5280萬股,該公司主要從事高產、優質雜交水稻種子研發、繁育、推廣及服務。談及荃銀高科不得不談豐樂種業,因為兩家公司主營業務都與種業有關,而不得不提的人物則是張海銀。
張海銀曾經是上市公司豐樂種業的第一任董事長,也是荃銀高科前身安徽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的發起人之一。2000年,張海銀從豐樂種業退居二線后,政府為表彰其貢獻而以政府補貼的方式給了其16萬股,折合近200萬元的巨額獎勵。而張海銀在第二年則相繼成立了安徽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以及安徽荃銀禾豐種業有限公司,從事與豐樂種業相同的種子科研與經營。此舉曾引起整個種業界的關注。
在荃銀高科的招股說明書中,持有荃銀高科5萬股的公司審計部主任名與董事長同名,也叫張琴,證監會在2005年對豐樂種業的處分中,對任豐樂種業會計主管的張琴進行了警告處分,而從身份證上的出生年份推斷極有可能是一人。
質疑二:曾對簿公堂的荃銀與豐樂如何規避同業競爭?
而正是由于兩家公司主營業務相近,在張海銀離開豐樂種業另起爐灶后,雙方也曾為了主業一度對簿公堂,其引子是水稻新品種“新安S”的植物新品種申請權。豐樂種業認為,當時荃銀不斷地從豐樂種業挖走人才,并使得陳金節等人利用在豐樂種業的職務育種而研發出“新安S”,并搶先進行了“新安S”的植物新品種申請權的申請。為此,豐樂種業選擇了與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對簿公堂。而當時任安徽省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所長、安徽荃銀禾豐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金節在接受媒體時表示,“當初張海銀董事長成立安徽省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時,仍然是帶著很大的豐樂情結,是想將一些專家吸引過來培育出更多的品種向豐樂公司進行輸送,并于2001年底至2002年上半年多次主動與豐樂公司商談合作事宜,但一直得不到合作的結果,不得已才與外地合作成立安徽荃銀禾豐種業有限公司。”而最終原告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撤回起訴。
對此,豐樂種業董秘顧曉新在接受本報電話采訪時比較含蓄,她說兩家公司的主業的確差不多,而且又同處在安徽,但是不是處于一種競爭關系,她表示:“種業市場很大,荃銀上市對公司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質疑三:被市場禁入后變相掌舵新上市公司?
讓人們覺得最匪夷所思的,是張海銀如何以“污點人物”重新返回資本市場。有知情人表示,豐樂種業曾在2003年和2005年兩次因未按照有關規定披露重大投資信息、所披露的財務數據有虛假記載、所披露的募集資金使用情況有虛假記載,被證監會處分。2004年底,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對張海銀等三人實施永久性市場禁入的決定》(證監法律字[2004]18號)。該《決定》稱,“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虛假陳述案已由我會調查審理終結。在豐樂種業的行為中,豐樂種業一屆董事會董事長張海銀和副董事長孫蘭芳負有主要責任,其行為性質惡劣,情節嚴重;原財務負責人王光亞對上述主要違法行為負有重要責任,其行為性質惡劣,情節嚴重。根據《證券市場禁入暫行規定》第四條規定,……鑒于張海銀、孫蘭芳和王光亞違法行為性質惡劣,情節嚴重,我會認定該三人為市場禁入者,永久性不得擔任任何上市公司和從事證券業務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職務。”
但事實上,張海銀在資本市場的夢想并未就此停止。2001年的11月,在合肥高新區,一個有16個股東,包括現金和技術參股總投資1200萬元的民營安徽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誕生。張海銀、李成荃等人從此踏上了二次創業的征途。民營科研所成立一年后,由另一家民營種子營銷公司控股,聯合成立起安徽荃銀禾豐種業有限公司。又過兩年之后,安徽荃銀禾豐種業有限公司成為由安徽荃銀農業高科技研究所控股的集種子科研、生產、營銷于一體的公司。民營科研所的董事長張海銀則成為了荃銀的掌舵人。而當時就有媒體報道稱,張海銀的目標是在增資擴股之后,2008年再次將公司推上市。而在2010年冬天,雖然離張海銀的目標晚了兩年,但荃銀高科上市僅有一步之遙了。
為了實現荃銀高科上市的目標,張海銀開始從臺前走向幕后,因為其“污點人物”的身份很可能成荃銀高科面前的一道障礙。因此,在2005年4月7日,荃銀有限公司股東會決議同意張海銀將其持有的10.44%的股權全部轉讓給張琴5.5%、劉家芬3.2%、蘇陽0.87%、鄭霞0.87%。而通過此次股權轉讓,張海銀不再持有荃銀有限公司的股權,這似乎讓張海銀與荃銀撇清了關系,張琴則以持股比例達8.98%成為第一大股東。隨后,2008年2月,荃銀高科股份公司成立,張琴仍然持有8.98%的股份。2009年2月,荃銀高科股份公司向張琴等董事及部分主要管理人員定向增發股份,通過此次定向增發,張琴持有荃銀高科463.28萬股,占11.70%,目前張琴是荃銀高科的現任董事長。不過,記者在采訪豐樂種業董秘顧曉新時,她談到了荃銀高科董事長張琴的父親就是曾經在豐樂種業擔任董事長的張海銀,荃銀高科背后的操控者不言而喻。
質疑四:投資者的權益如何保證?
對于張海銀在荃銀有限的任職情況,在荃銀高科的招股說明書中也進行了說明,“2008年2月荃銀有限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以前,張海銀曾擔任荃銀有限董事長與法定代表人。其間,2004年12月21日,張海銀于1997年日月至2000年9月擔任上市公司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期間,因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證券違法行為受到證監會證券市場永久禁入處罰。該處罰事項與荃銀有限無關。張海銀在此期間擔任荃銀有限的董事長、法定代表人,符合《公司法》和《證券市場禁入暫行辦法》(1999年)以及《證券市場禁入規定》(2005年)的相關規定。2008年2月荃銀有限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后,張海銀不再擔任本公司任何職務。”
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三條規定,“發行人最近兩年內主營業務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均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而2008年2月荃銀有限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后,張海銀才不再擔任本公司任何職務,由此推算,前述知名財務專家認為,荃銀高科違反了上述規定,不符合上市的規定。
盡管張海銀目前沒有在荃銀高科擔任任何職務,招股說明書中也極力撇清張海銀與荃銀高科的關系,不過,前述財務打假專家懷疑,現任董事長張琴可能就是張海銀在荃銀高科的棋子。荃銀高科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劉家芬是董事長張琴的母親,而張海銀當時正是將手中持有的大部分股份轉讓給了張琴和劉家芬。因此懷疑張琴等人涉嫌代持張海銀的股份,而實際控制人仍然是張海銀,張海銀是借荃銀高科再次進入資本市場。
前述知名財務專家認為,荃銀高科隱瞞了實際控制人,招股書稱沒實際控制人,但事實上張海銀可能就是幕后老板,這從該公司名字“荃銀”及張海銀的前任董事長地位就可以判斷出來。張海銀是荃銀高科的幕后實際控制人,該公司治理存在嚴重缺陷,招股書疑有重大虛假陳述。他談到,“既然已被判定永久禁入,就不要對資本市場再有奢想。而如今張海銀就是垂簾聽政。證監會在2005年給豐樂種業開出證券市場行政處罰第一單,豐樂種業上市1997年上市,上市8年竟用了6年來造假連續6年財務造假、挪用3.8億募資進行證券投資、虛構2億元募資項目。試問這樣一家實際控制人是被資本市場永久禁入、治理存在嚴重缺陷、上市資產又與非上市資產存在同業競爭、公司高管和技術人員脫胎于豐樂種業的公司一旦上市,投資者的權益如何保證?”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上一個:
湖北省2010年春夏播主導品種
下一個:
農業部:評審產生12種“超級稻”
上一個:
湖北省2010年春夏播主導品種
下一個:
農業部:評審產生12種“超級稻”
Copyright ? 2021 四川農大高科農業有限責任公司 蜀ICP備20024782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成都